顯現日 禮拜六 誦讀

節選自君士坦丁堡主教聖玻克祿的講道 水的聖化 基督在世上顯現,使世界從混亂中恢復舊觀,給世界帶來光輝和歡笑。他背起了世人的罪過,粉碎了世界的仇敵。他聖化水泉,照亮了世人的靈魂。他行的奇蹟,一個比一個偉大。因為今天大地與海水分享了救主的恩寵;於是普天同慶,萬民歡騰;而且,今天的慶節,比聖誕節顯示出更多更大奇事。 因為在聖誕節、大地歡欣慶祝救主的聖誕,因為大地以馬槽懷抱着救主。可是今天卻是海水以無比的歡欣,慶祝上帝的顯現,因為它藉約旦河接受了聖化的祝福。 基督在聖誕節,題不自己是一個弱小的嬰孩,證明我們的軟弱;但在今天的節日,他顯示自己是一個完人,也暗示這完美的人、聖於是來自那無限完美者、聖父。在聖誕節日,君王的龍體,穿着王袍;但在今天耶穌受洗時,河水卻圍繞着水泉,好像為他要披上王袍一樣。 因此,你們大家前來,看看這些令人驚訝不已的新奇蹟:義德的太陽在約旦河受洗,火浸入了水裏,上帝藉助於人而受祝聖,今天,一切受造之物以響亮的歌聲、都在歡唱:因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那時時降來者,當受讚美,因為今天並不是他的第一次降來。 這人是誰?真福大衞,請你清楚地告訴我:上帝是上主,他給我們光明。這不僅是大衞先知的預言,而且保羅也為我們證實過。他説:的確,上帝拯救所有人的恩寵已經出現.並教導了我們。他的救恩不只是為一些人,而是為所有的人……即無論是猶太人、或希臘人。都能藉洗禮而得救,也就是説,使洗禮的恩寵為所有的人共享。 請大家前來注視:這新奇的洪水,比挪亞時代的洪水更加偉大,更為重要。因為那時代的洪水乃是為毀滅人類;但如今洗禮的水.藉今天受洗的耶穌的德能.卻使死去的人恢復生命。在那時代,一隻鴿子口銜橄欖樹枝,象徵主基督的芬芳,但今天,聖靈以鴿子的形狀降臨,顯示出上主的慈愛。 返回「教父誦讀」

May 18, 2024

顯現日 禮拜四 誦讀

節選自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勞德在被斬首前的講道 我仰望耶穌 善良的人們:請原諒我的老記性,我來到了這個如此悲傷的地方,我要使用筆記,因為我不敢相信我自己的記性。在這裏講道很不舒服,但我還是要從希伯來書第十二章中的一段經文開始: 「我們要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 我在賽場上跑了很久,我如何仰望耶穌,他是我信心的創始者和成終者,他最瞭解我。我現在已經走到了我賽跑的終點,在這裏我發現了十字架,一個恥辱的死亡,但恥辱必須被輕視,否則就不能來到上帝的右邊;耶穌為我輕視了恥辱,上帝不允許我為他輕視恥辱。如你們所見,我正快速地走向紅海,我的腳就在紅海的邊緣,我希望這是一個論據,説明上帝正把我帶到應許之地,因為那是他過去帶領他的子民走的路;但在他們來到海邊之前,他為他們設立了一個逾越節,那是一隻羊,但要和很酸的草一起吃,就像出埃及記第十二章所記的那樣。 我要遵行,努力消化那草,也消化那羔羊,我要記得這是主的逾越節;我不思念那草,也不怨恨收集這草的手,只仰望那設立這節,管理這節的主。因為人在我身上不能有更多的能力,除了從上面賜給他們的;我不愛這經過紅海的事,因為我有血肉之軀的軟弱和衰弱,我已經照着我救主的教導和試探祈禱了。希望這杯酒能從我身上消失,但不是我的意願,而要實現他的意願;我最願意喝下這杯酒,只要他喜歡,我就會進入這海,並通過它,在他樂意引導我的路上。 返回「教父誦讀」

May 18, 2024

高派教会传统(一)序言

当马丁·约瑟夫·劳思博士表示希望他墓碑上的墓志铭能够告诉后人,他生前和死后都「恪守英国国教所传授的大公信仰,反对一切教皇和宗派创新」时,他不仅是在为自己说话,而且是在总结安立甘宗生活中一个伟大而可敬的部分的宗教信仰,即在牛津运动赋予其新的目的和方向之前的传统高级教会人士的宗教信仰。劳思博士几乎是这一学派的最后一位;用纽曼的名言来说,他被保留下来,向健忘的一代人报告他们父辈的神学。他本人代表了高教会主义所特有的大公的精神:大公真理之光辉与丰满的虔诚,对植根于教父大量学识的虔诚:从《公祷书》中汲取养分的灵性:教会与社会合一的意识,教会使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神圣化,并赋予社会以向神的目标和方向:忠于一个其民族性格受神学,而非商业影响更伟大的英格兰,一个劳德和查理一世为之奋斗并献身的英格兰。 丘奇院长(牛津运动领导人之一,纽曼的密友,写过牛津运动的简史)在他关于牛津运动最初十二年的历史中,将这一高等教会传统永垂不朽: 「这没有什么女性化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狂热的地方,不相信矫揉造作的感情和表白,培养自制力,忌讳炫耀,并将合理而严肃的责任观念作为自己的标志,与在它看来多愁善感的弱点形成鲜明对比。它提出的神学虽然以学问为基础,但更多的是强烈的常识,而不是博学的学派。它的优秀成员都是修养极高的仁慈之士,他们不能容忍教义和生活中的不规范行为,他们的生活被一种不张扬但坚实而坚定的虔诚所支配,随时都会迸发出狂热的奉献精神。」 高派教会之精神所环绕的中心是礼仪——即《公祷书》;这或许正是高派教会的传统对当今安立甘宗的意义所在。安立甘宗,乃至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都在为自己的生命而战;基督教在社会中享有舒适而稳固地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会面对的是正在奴役欧洲各国的异教,这种异教有时以背教和粗暴野蛮为荣,但更多的时候它伪装成世俗主义、胸襟开阔和漠不关心。 教会的内在生命是围绕着崇拜而建立的;在这里,教会找到了自我,并找到了权能和力量。但是,当教会准备与异教世界战斗时,却发现自己的内在生命——崇拜生命——已经解体。崇拜已经脱离了教义;崇拜已经个人化,与人类的普通生活完全失去了联系。它是一种死的东西,是一轮毫无意义的言语和姿态。 教会的崇拜是在一个已经背弃了智慧、灵性、超自然事物的社会中进行的,这个社会把主要的快乐寄托在对可见世界的审视和无休止的活动中。正如海伦·瓦德尔(Helen Waddell)小姐所说,在速度中消灭空间是我们这一代人最接近宗教狂喜的方式。这是一个从 「做」而非「存有」的角度看待生活的社会。崇拜是它无法理解的东西;因为崇拜是「存有」而不是「做」,它主要关注的是上帝。 但是,教会允许这种态度渗入其崇拜,并接受了世俗主义的教条观和存在观。崇拜也因此脱离了其教义基础;它与永恒真理的联系也被推得无影无踪。教会的崇拜仍在继续,但这种崇拜只着眼于人,只与人有关。因此,对敬拜的评判标准是「令人振奋」;敬拜必须是令人感动的,人们必须因为进入教会而感觉更好。如果崇拜不能使人感到舒适,那么它就可以被放弃,而不会对灵魂的生命造成任何伤害。崇拜与教义之间的分离表现在人本主义上,即坚持把为同胞服务作为人的主要目的。人们认为崇拜只是促进兄弟情谊和服务的一种手段;崇拜往往等同于兄弟之爱。著名诗歌《崇拜》(译者注:中文翻译为「爱人歌」)中的一段歌词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弟兄们啊,放开胸怀爱众人;哀怜所在,即主平安临到; 彼此相爱,崇拜才能尽虔诚,和颜善行,好比唱诗祈祷。 离开了上帝,这种崇拜必然无法实现其所宣称的促进弟兄相爱的目的,最终只能沦为空谈;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成为达到现世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基督教信仰之中心。 崇拜已经个人化。它不再是一个有机团体的声音,而变成了少数虔诚个人的共同话语,是个人而非教会的财产,是一种私人祷告的方法。这是自宗教改革以来天主教和新教中一直存在的力量造成的,而自由世俗主义将人视为与其他人没有任何有机联系的个体的观念则使这种力量更加突出。新教对教会的思考一直是最薄弱的,它发现自己很难超越将教会视为个人集合的想法。它对礼仪的理解往往是虔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祈祷,以及个人使用一种共同的形式。 在那些受反宗教改革影响的圈子里,人们对礼仪的观念也好不到哪里去。文艺复兴时期的异教和新教造成了欧洲的荒芜,反宗教改革的领袖们试图通过教导人们祈祷来重建一个基督教的欧洲。这是一种片面的教导,几乎只涉及个人的祈祷、冥想和沉思。它没有试图教导信众礼仪的内在含义以及参与礼仪所需的心态。时辰祈祷越来越成为神职人员和修士的私人财产;弥撒被视为集中私人祈祷的有益机会,圣餐成为个人行为,是个人祈祷生活的圆满。 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风格以另一种方式促进了礼仪的个性化。其典型特征、运动、明显的明暗、透视技巧、石膏和镀金装饰,都被用来将教会的荣耀转化为吸引当代新教徒和异教徒眼球的词汇。但这是一种剧院建筑;它的一些最伟大的成就就在剧院建筑领域。如果没有拜罗伊特的宫廷剧院和慕尼黑的 Residenz 剧院,欧洲文明将会变得更加贫乏。欧洲的许多教堂都体现了戏剧精神。那不勒斯的圣基娅拉教堂(Santa Chiara)在每个拱门上都设有歌剧箱,并配有格子栅栏,这样修女们就可以在下面的教堂里观看礼拜仪式,避免受到亵渎的目光。福加(Fuga)出资修复了圣母大殿,本笃十四世第一次参观这座教堂时抱怨说,世人会把他当成歌剧制作人,这座教堂让他想起了芭蕾舞厅。 在这种情况下,礼仪就成了一场表演,一场奇观。我们不难发现,在十八世纪的葡萄牙,神父们在做弥撒时穿着高跟鞋,以给人一种高大的印象,他们的法衣被放在锦缎法衣箱中,这对马利布朗或司铎的更衣室来说都是一种荣耀。莫扎特或舒伯特创作的音乐,其真正的归宿是歌剧院或音乐厅。当弥撒成为一种奇观时,会众就会像观看奇观一样前来观看。他们是旁观者,是观众。祭坛上的行为是司铎个人的行为,与他们没有任何生活联系。或许重要的是,基督宗教自宗教改革分裂以来,已经失去了礼仪作为基督在教会中的声音、被救赎的人类的祈祷的理念。 崇拜已经脱离了世俗生活。在祭坛上所做的事与日常工作生活的严峻现实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宗教改革以来天主教和新教的趋势所致,而世俗主义将教义排除在政治和经济世界之外的做法更加剧了这种趋势。 巴洛克和洛可可式教堂不仅使礼仪成为一种奇观,其不现实性也对礼仪产生了影响。巴洛克教堂内部的大理石装饰、镀金的小天使和陶醉中的圣徒与现实生活没有明显的联系。在教堂里做礼拜,只不过是从现实生活中逃逸到梦幻世界的一种方式。一推开软垫皮门,普通生活就被抛在了脑后。在里面所做的只是一种审美体验,是 J. K. 惠斯曼散文的主题。它对矿井、工厂、议事厅和家庭都没有意义。十九世纪英国圣公会的礼仪也是如此,其内部装饰采用奢华的黄铜和大理石。它与普通生活毫无关联。正如米德尔顿-穆里(Middleton Murry)先生指出的那样: 「他焚烧纸扎,穿着法衣,阅读《圣职法》,撰写新的圣徒生平,对建筑的品味略带哥特式,对任何人都没有麻烦。它与改革运动,甚至可怕的宪章主义有着堂兄弟般的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可想象的。」 新教赋予「灵性」一词的含义助长了这种发展。它认为「属灵」是与「物质」相对的东西;后者是邪恶的,与崇拜无关。崇拜是思想和灵魂的事,身体的行为、自然之美或人类的创造物都与崇拜无关。就其本质而言,它与普通生活没有任何联系。它是一种独立的活动,一种只涉及人的一半本性的活动。因此,对于在新教传统中长大的现代基督徒来说,当他发现自己在教会中的所作所为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时,会感到非常震惊。 教义、祈祷和生活,这三者都被孤立了;在孤立中,它们的力量和荣耀消失了,枯萎了。教会若要在与现代异教的斗争中获胜,而且不仅要获胜,还要治愈异教对人类本性造成的创伤,就需要重新整合,需要一个新的整体,使教义、祈祷和生活形成一个生命的统一体。诚然,在安立甘宗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再次为政治和工作生活提供教义的基础,这种愿望并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学派。人们总是强调,崇拜生活必然涉及将基督徒的行为带入政治和工作生活;但对于社区、其生活和组织、其成员所做的工作以及崇拜生活之间的重要联系却很少提及。这种重新整合的尝试往往也是无定式的,缺乏任何实际效果,因为它从未超越空谈;它未能找到教义、祈祷和生活的任何交汇点,任何一种作为永恒真理与人类汗水和辛劳交汇点的明确行动。人类需要看到这样一种行动,它不仅能将他的工作生活融入永恒的世界,而且还能让他看到工作生活真正应该是什么样子。 近些年来,罗马教会一直在开展一场运动,通常被称为「礼仪运动」。这场运动主要关注的不是各种基督教礼仪的起源或历史;也不像英国教会有时认为的那样,它只是一个明亮的仪式、朗读经课和祈祷文、教区圣餐的问题。通过深入礼仪的本质,它试图让我们理解礼仪的内在含义和寓意。它试图赋予礼仪崇拜在灵魂生活中应有的地位。每个基督徒都应在礼仪中分享教会在其全部生活中的祈祷。在该运动的思想中,礼仪不是神职人员或唱诗班或少数虔诚者的行为,而是全体信徒共同参与的行为,是他们能够找到重新共融、完整、生命和喜乐的行为。 正是在礼仪运动的影响下,传统的高派教会对《公祷书》的重视呈现出新的色彩,并被视为对我们这一代人具有意义。对《公祷书》的重视不是孤立地将其视为一系列仪式,而是基于对礼仪的内在含义及其基本原则的理解,以及礼仪与教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本书的目的是阐述从安德鲁斯时代到牛津运动之间的高派教会礼仪理想和原则。本书将主要论述十七世纪的情况;因为十八世纪的高派教会人士满足于被动地继承安德鲁斯、桑代克和肯(Andrewes, Thorndike, and Ken)的传统。今天的安立甘宗渴望恢复其作为基督肢体的完整性,渴望找到教义、祈祷和生活的整体性;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深切的渴望,尽管在表达时常常犹豫不决、语焉不详,但却希望为他们的同胞带来新的整体性生活。传统高派教会精神的礼仪思想可能会指明方向。 乔治-威廉-奥特拉姆-艾德肖是英国约克的常驻教士,后来担任切斯特的主任牧师。他出生于 1906 年 12 月 1 日,曾在布罗姆斯格罗夫和牛津三一学院接受教育。他于 1931 年被祝圣,最初在南安普顿的海菲尔德教区教堂担任牧师。之后,他成为达勒姆圣查得学院的副院长,然后成为约克明斯特的常驻教士,之后被提升为院长。他精通教堂建筑,于 1982 年 6 月 14 日去世。 原文链接:http://www.anglicanlibrary.org/addleshaw/high/index.htm。

May 18, 2024

高派教会传统(三)十七世纪的礼仪(2)

这样的诉诸于古代教会的权威并没有产生任何直接后果。伊丽莎白时代的神学家并不杰出,而且是二流神学家;正如哈勒姆委婉地所说,」他们的著作既不多,也不精致」。但在伊丽莎白时代的末期,神学在胡尔克(Hooker)和安德鲁斯(Andrewes)的身上重新焕发了生机。他们在安立甘宗的历史上的重要性是巨大的。他们为教会带来了广博的文化,从容不迫的对待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学说,而这两者都是迄今为止明显缺乏的。他们的思想成就和散文风格为英国教会带来了13世纪哲学对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他们完善了教会的结构,并赋予其形式和形态。但直到十八世纪初,高教会学派仍在菲尔德(Field)、耶利米·泰勒(Jeremy Taylor)、桑德森(Sanderson)、桑代克(Thorndike)、巴罗(Barrow)、贝弗里奇(Beveridge)、希克斯(Hickes,)、布尔(Bull)和克兰布鲁克的约翰逊(Johnson of Cranbrook)的作品中创造出创造性的神学。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非常钦佩 17 世纪的神学家们,尽管他对他们的神学或政治思想并无多少同情。他宣称 「他们形成了一个学识和才能的星系,在他们中间,英国国教找到了她的第一等明星」。他告诉德文特(Derwent )说,菲尔德(Field)的伟大著作《教会》(the Church)如果被彻底理解和运用,将使他跻身于安立甘宗神学家的最高行列。耶利米·泰勒是 「伟大而可爱的思想家」。该学派主要遵循胡尔克和安德鲁斯制定的路线;尽管在本世纪末,其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桑代克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贯穿着一个目的,那就是恢复,而不是产生新的东西;他们也不会因为试图将基督教真理与时代精神相调和,而阉割基督教的真理。十六世纪英国国内外的争论几乎摧毁了旧的神学体系。十七世纪的高等教会神学家们开始恢复基督教真理的伟大,并将其重新传授给在宗教改革的动荡中被遗忘的同胞们。 这种神学的特点是对教父的崇敬、以道成肉身为中心的整体性和大量的学习。他们并不试图按照加尔文的计划创建一个科学的神学体系,而是认真对待英国改革者提出的回归古代的主张。他们转向了教父们,用丘奇院长的话说,他们在那里找到了「丰富、扩大、振奋、赋予他们的神学以美感、比例和力量的东西」。教父的基础使他们的神学自成一格,与欧陆的新教的Tridentinism截然不同。它绝不是外来的。许多高派教会人士都受到了修道院院长布雷蒙所谓的虔诚人文主义的影响。莫利主教的图书馆现存于温彻斯特大教堂,其中收藏了大部分在罗亚尔港和耶稣会之间的争论中产生的文学作品。耶利米·泰勒(Jeremy Taylor)掠夺了罗马道德神学家的案例书籍,以说明他在《杜比坦提》(Ductor Dubitantium)一书中试图解决的道德问题。肯主教的朋友们震惊地发现,在他去世时留下的书籍中,大部分都是法国最好的祈祷文作家的作品。但十七世纪的高派教会人士之所以阅读欧洲大陆的作品,是因为他们对反宗教改革时期的神学家们所面临的同样问题感兴趣,即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造成的破坏之后重建基督教的思想和生活。他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反宗教改革神学从十六世纪在西班牙开始的托马斯复兴中汲取力量;它用中世纪的术语进行思考,是中世纪神学的延续。英国国教则一直以教父思想,尤其是希腊教父思想为基础进行思考和工作。人们在他们身上发现了古代基督教会的大公性、宽广的胸怀、新鲜感、柔软性和理智。 他们对传统的尊崇使他们对过分强调基督教信仰的某一特定方面的神学产生怀疑,使他们不喜欢神学家头脑中规划的、与过去毫无联系的新的概念。这种尊崇也常常使他们对权威产生一种静止的观念;他们似乎常常把教父——而不是教会奉为真理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他们从教父那里学会了将基督教信仰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很自然地在道成肉身之中找到了中心。安德鲁斯在他著名的宫廷布道中,将信条中最重要的核心事实相互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他没有过分强调基督教真理的某一方面,从而导致整个信仰的贫乏。他所讲的基督教真理是全面的、多样的,具有处理人类本性所有方面的能力。他们神学的中心是道成肉身;再次引用丘奇院长的话说,神学在「崇拜、虚己和祝福中结束,在迎接永恒之美、永恒之圣洁、永恒之爱、牺牲和世界和解的临在的敬畏和喜悦中结束」。 这套神学所阐释的学识使其作者无愧于「stupor mundi」(拉丁短语,令人惊叹的意思)的称号。他们的学识让他们在欧洲声名鹊起,就胡尔克而言,如果我们相信沃尔顿的话,他还引起了革利免八世(Clement VIII)的热情钦佩。在用拉丁语向他朗读了《教会政制法规》(Ecclesiastical Polity)前四卷的摘录后,他说:「没有什么学问是这个人没有探究过的;没有什么对他的理解力来说太难的;这个人确实配得上作家的称号;他的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尊敬,因为其中蕴含着永恒的种子,如果其他的书也像这样,它们将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把火烧尽所有的学问。」 布尔主教的作品深受法国教会人士的推崇。1700 年,在他的Judicium Ecclesiae Catholicae 出版几年后,博须埃(Bossuet)写信给罗伯特·纳尔逊(Robert Nelson),请他向布尔转达法国教会大会的祝贺,「祝贺他为天主教教会所做的贡献,因为他很好地诠释了教会对信仰上帝之子的必要性的判断」。 他们的学识华而不实、自负如画、风格迂腐,很容易被人取笑。他们常常自以为是。另一方面,这也使他们能够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谈论自己的主题。在十七世纪,肤浅的宗教作家除非通过对教父的了解来洗刷自己的肤浅,否则是无法获得听众的。除非他读过金口玉言,否则他的观点就会被排除在法庭之外。这也恢复了神学的尊严,在本世纪上半叶,神学再次成为科学的皇后。这也没有使他们成为迂腐之徒;他们的罗马同僚在修道院或大学的氛围中写作,他们的思想显示出单调的千篇一律,与之相反,他们大多是在世俗中活动的教区司铎,习惯于与普通人打交道,解决普通人的困难。他们的神学不仅彰显了非凡的个性,而且其语言和表述方式也是当时的普通平信徒所能理解的。他们的神学引起了整个教会的关注和兴趣。特利腾的神职人员的神学是以科学论文的形式呈现的;而高派教会神职人员则满足于在向普通会众布道时阐释他们的神学。他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能够带领他们的同胞走出宗教改革时留下的精神荒漠,走向永恒真理的牧场,以献身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来学习。 乔治-威廉-奥特拉姆-艾德肖是英国约克的常驻教士,后来担任切斯特的主任牧师。他出生于 1906 年 12 月 1 日,曾在布罗姆斯格罗夫和牛津三一学院接受教育。他于 1931 年被祝圣,最初在南安普顿的海菲尔德教区教堂担任牧师。之后,他成为达勒姆圣查得学院的副院长,然后成为约克明斯特的常驻教士,之后被提升为院长。他精通教堂建筑,于 1982 年 6 月 14 日去世。 原文链接:http://www.anglicanlibrary.org/addleshaw/high/index.htm。

May 18, 2024

高派教会传统(二)十七世纪的礼仪(1)

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教会在其最忠实的儿子之一赫伯特·桑代克(Herbert Thorndike)看来,是在为维护教会生活所必需的两样东西而战,即主教职位和礼仪。我们在此关注的是为后者而进行的斗争,这场斗争是在两条战线上进行的,分别对抗理查德·蒙塔古(Richard Montague)所称古代虔诚中两害相权取其轻,即罗马主义与清教主义。罗马天主教徒攻击英格兰教会用白话礼仪代替历史悠久的拉丁礼仪;清教徒反对整个礼仪观念。对他们来说,礼拜就是牧师选定的格律诗篇、临时祷告,最重要的是布道。 清教徒不喜欢礼仪,在护国公时期甚至禁止使用主祷文。然而,喜爱礼仪之人并不总是噤若寒蝉。据爱丽丝·桑顿夫人(Alice Thornton)说,在约克郡的一个堂区,会众不顾闯入的牧师的斥责,坚持大声念诵主祷文;当牧师威胁他们说,使用这种教派的发明会让他们永世不得超生时,座位上的一位老太太回答说:「他们并不比他自己更该死,老黑鬼。」 但克伦威尔的迫害并没有永远持续下去。在复辟时期,爱丽丝·桑顿(Alice Thornton)夫人记录了她的喜悦之情,她说:「我渴求‘生命之水’已久,现在终于可以再次参加圣餐礼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友都能像桑顿夫人一样得到良好的教导。护国公时期英国国教会牧灵生活的崩溃,意味着大多数教友对公祷书的含义一无所知,亟需礼仪崇拜原则方面的指导。例如,桑顿夫人的丈夫从小就是长老会的信徒,从根本上反对所有的「诵读的祈祷」。在国教会恢复之后,未来的康伯(Comber)主任司铎向他解释了教会仪式,在其的影响下,他成为了一名虔诚的教徒。也许是康伯与桑顿先生打交道的经历促使他后来写出了著名的对公祷书的解释,通常称呼为《圣殿伴侣》(Companion to the Temple)。但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作品。整个十七世纪,教会都必须为使用白话礼仪进行辩护,并阐述礼仪崇拜的原则。这种需要在高教会派内产生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学派,无论如何,就他们的礼仪研究而言,自他们的时代以来,他们已被人们遗忘,这是很不应该的。他们不仅对公祷书之意义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而且在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他们在教会生活中给予了礼仪应有的地位,并把握住了礼仪的精神。该学派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其影响的痕迹一直延续到牛津运动。有时,该学派的追随者会出现在高教会派圈子之外;该学派的最后一位追随者巴西流·伍德(Basil Woodd)就是一位主要的福音派教徒。 要了解礼仪学家的工作,就必须了解他们所属学派神学的主要特点。十六世纪圣公会的改革者们,与他们在欧洲大陆的对立面形成鲜明对比。好像他们缺乏思想,对思辨神学也没有什么兴趣。他们的方法是投机取巧、信手拈来,而且他们也没有一套符合逻辑的理论来说明他们要做什么。因此,英国国教会逃脱了大陆上许多新教团体的命运,即被某种占主导地位的神学思想所束缚,而这种思想被证明是后世之人精神和心灵的桎梏。但必须为宗教改革所做的改变找到一些理由,英国的改革者们不是在强调某些特定真理的需要中找到了这样的理由,而是诉诸于古代、教父们中找到了这样的理由。 乔治-威廉-奥特拉姆-艾德肖是英国约克的常驻教士,后来担任切斯特的主任牧师。他出生于 1906 年 12 月 1 日,曾在布罗姆斯格罗夫和牛津三一学院接受教育。他于 1931 年被祝圣,最初在南安普顿的海菲尔德教区教堂担任牧师。之后,他成为达勒姆圣查得学院的副院长,然后成为约克明斯特的常驻教士,之后被提升为院长。他精通教堂建筑,于 1982 年 6 月 14 日去世。 原文链接:http://www.anglicanlibrary.org/addleshaw/high/index.htm。

May 18, 2024
Thoom/Shutterstock.

2024年5月19日 聖靈降臨節

一等複式,附一等特權八日慶期 入祭頌 所羅門智訓1 主的靈充滿世界,哈里路亞,哈利路亞;包羅萬象,通曉一切語言,哈利路亞,哈利路亞。詩68 願上帝興起,使祂的仇敵四散,叫那恨祂的人從祂面前逃跑。啓:但願榮耀歸於聖父…… 應念榮歸主頌 祝文 上帝啊,往日叫忠心的百姓得蒙聖靈的光照着,心受教化。求主叫我們因為受了聖靈的感動,就常存智慧的心。又因為聖靈的安慰,就常有快樂。這都是靠着我救主耶穌基督的功勞。主耶穌和聖父、聖靈,惟一上帝,一同永生,一同掌權,世世無盡。 阿們。 書信借用使徒行傳: 徒 2:1-11 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説起別國的話來。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説話,就甚納悶;都驚訝希奇説:「看哪,這説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我們各人怎麼聽見他們説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和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克里特和阿拉伯人,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説上帝的大作為。」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詩104 祢發出祢的靈,它們便受造;祢使地面更換為新。哈利路亞(此處跪下)。啓:來吧,聖靈,充滿祢信徒的心,在他們內點燃祢的愛火。 繼抒詠 聖靈,懇求你降臨,並求你從天射發你的光明。 你是貧乏的慈父,你是恩惠的施主,你又是靈性的光,請求你降臨。 你是充滿慈心的施慰者,你是心靈甘飴的賓客,你又是温柔的休養處所。 你是勞苦的安息,你是熱情奔放的緩和,你又是悲泣中的慰藉。 居宜遊萬福萬樂的神光,求你對於信仰你的人們,充滿他們的心坎。 非有你的佑助,在人中全無可貴的美善,一切都成了累人的罪辜。 求你洗滌我的污穢,求你灌溉我的乾枯,又求你把我的損傷治癒。 凡為硬的,求你使它柔軟;凡為冷的,求你使它温暖;凡為偏曲的,求你使它正直。 求你給信賴你的信徒,賞賜七種神恩。 求你賜我立功的德能,求你賜我死候的救恩,求你賜我永遠的富樂。阿們。哈利路亞。 ✠福音載在聖約翰福音 約 14:23-31 耶穌回答説:「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們所聽見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來之父的道。我還與你們同住的時候,已將這些話對你們説了。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説的一切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説了,我去還要到你們這裏來。你們若愛我,因我到父那裏去,就必喜樂,因為父是比我大的。現在事情還沒有成就,我預先告訴你們,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就可以信。以後我不再和你們多説話,因為這世界的王將到。他在我裏面是毫無所有;但要叫世人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起來,我們走吧!」 應念信經 奉獻頌,詩69:上帝啊,求祢堅固祢為我們所成全的事!因祢耶路撒冷的殿,列王必帶貢物獻給祢。 秘禱祝文 主啊,我們懇求祢,聖化我們所獻上的祭品,使我們的心靈藉着聖靈之光的啓迪,得以由一切邪惡中得到淨化。這都是靠着…… 念聖靈降臨序文 領主頌,使2:忽然,從天上有向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阿肋路亞;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開始講説上帝所行的奇事。哈里路亞,哈里路亞! 領聖餐後祝文 主啊,我們謙卑地祈求祢,給我們的心靈降下祢的恩惠之靈,將祂的祝福甘露傾在我們身上,使我們為祢結出果實。這都是靠着…… 返回「主日彌撒」

May 18, 2024

1549年公祷书感恩经

1549年《公禱書》大祝謝文 (奉獻餅酒,按著於祭台後,應念問安、心中仰望文、序文、三聖頌等。) ¶ 上文堂員亦當歌之。當詩班唱畢,堂員歌畢,會長或會吏轉向會眾,念: 我們要為基督的全教會禱告。 ¶ 這時會長要面向祭台,念以下禱文。 全能永生的上帝,往日托付聖使徒教訓我們,為普天下的各樣人祈求禱告,並感謝主:現在我們伏求主施恩,應允我們現今在威嚴的主前所獻的禱告,求主時常感化普世教會,謹守真理,同心合意:並使凡奉主聖名的人, 都信從主的聖道,彼此親愛和睦。 為不列顛王國 我們特求主拯救保護主的僕人,我們國王愛德華,使他能隨著真道,治理百姓,得享太平。又求主感化他的眾臣宰,並所有手下掌權的人,使他們能秉公無私,賞罰分明,隱惡揚善,扶持主的聖教,發揚主的善工。 或 為國家 我們特求主拯救保護我國;又賜(國家元首某,和)所有執政者智慧和力量,使他們按主的意旨行事。又求主感化所有奉教的執政者,使他們能秉公無私,賞罰分明,隱惡揚善,扶持主的聖教,發揚主的善工。 為我們的主教和司鐸 又求天父施恩(與我們的主教長某、我們的主教某,並)與所有主教、牧師及聖品人,使他們行事傳教,都能顯明主生命的真理,凡施聖事,也都合宜。 為一切主民 又求主賜天恩與一切主民,使他們謙恭聽信主的聖道,終身聖潔,做事合義,誠心事奉主。我們又伏求主發大慈悲,安慰拯濟在這虛浮的世上遇難的、受苦的、生病的、有缺欠的、並遭別樣患難的人。更特求主施憐憫慈愛,與 [某及某,及] 前來記念聖子最光榮的犧牲,奉主名在此聚會的人。 紀念諸聖 我們又為自創世以來,主藉眾聖徒所顯示的奇妙恩典與善工,向主獻上至高頌贊和誠心感謝:尤其是為我們的主和上帝,聖子耶穌基督的母親,光榮蒙福的童貞馬利亞,與眾聖祖長、先知、使徒和殉道者,求主使我們效法他們的榜樣,學他們守主誡命、信主聖道的恆心。 紀念亡者 我們托付主慈悲看顧,一切信奉主,已經離開我們,如今在平安裏面安息的主的僕人:我們求主賜憐憫和永恆的平安給他們,這樣到了眾人復活的日子,我們就與凡屬聖子奧妙身體的人,同坐在主的右手邊,聆聽主至愉的話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懇求天父因獨一無二的中保,就是為我們代求的主耶穌基督,應允我們的禱告。阿們。 天父上帝,曾發大慈悲,捨獨生子耶穌基督,為救贖我們在十字架上受死,主耶穌在十字架上,一次獻上己身,為世上萬人作滿足完全的贖罪祭。主耶穌又設立這個聖事,在聖福音書上,吩咐我們舉行這樣一個恆久的記念,記念他寶貴的死 ,直到他再降臨的時候: 求慈悲的天父,垂聽我們的禱告:用聖言並降聖靈,俯降祝✠福並聖✠化這些主所造的禮物,就是這餅和酒,使他們可以與我們,為主最摯愛聖子耶穌基督的聖體✠和寶血✠。 我主耶穌在被賣的那一夜,(斯時會長須以雙手持餅)拿起餅來,降福✠並祝謝了,擘開,分與門徒說,你們拿這個吃,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以後,當這樣做,為的是記念我。 同樣晚飯以後,他又拿起(斯時會長須以雙手持杯)杯來,祝謝✠了,遞與門徒說,你們都拿這個喝,這是我的血,就是新約的血,為你們和眾人,為免罪流的。 你們以後每逢喝這個的時候,當這樣做,為的是記念我。 為此,主天父,照主摯愛聖子,我們救主耶穌基督所設立的,主卑微的僕人現在就舉行✠這個聖事✠,在威嚴的主前✠,依聖子的吩咐,用這些主的神聖禮物✠,追念他至福的受難,大能的復活,和榮耀的升天,又誠心感謝主, 因我們靠這諸般大事,得了無數恩賜: 衷心懇求慈愛的父,施憐憫收納我們這稱頌✠感謝✠的祭✠:伏求主施恩,使我們和主全教會的人,信靠聖子耶穌基督受死流血的功勞,蒙罪赦免,並得因主受難所出的諸般恩益。 我們現在將自己的身體、靈魂奉獻與主,作一個又合理又聖潔的活祭:伏求主使凡要來領這聖餐的人,都能合理領受聖子耶穌基督至珍的聖體✠寶血✠,足蒙主的恩寵天福,並與聖子耶穌基督成為一體,使基督可以住在他們裏面,他們也可以在基督裏面。我們因罪孽甚重,雖不配獻祭與主:但求主現在收納我們份內應當的事奉,吩咐我們這些禱告祈求,藉聖天使的事工,上達主的聖幕之中,送抵神聖威嚴的主前;這原不是因我們的功勞,惟靠✠我主耶穌✠基督✠,饒恕我們的過犯。 藉著基督✠,偕同基督✠,並聯合聖靈✠:但願尊貴✠、榮耀✠,全歸與主全能的聖父,世世無盡。阿們。 我們要禱告: 遵照我們的救主基督的吩咐和教訓,我們就大膽說: 我們在天上的父…… 返回「安立甘彌撒經」

May 17, 2024

彌撒規程

彌撒規程 會長祭臺前,以慣常的方式緻敬,之後,畫十字聖號,念: 啟:✠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 應:阿們。 之後,會長合掌於胸前,念對經: 啟:我要進到上帝的祭壇。 應:進到使我喜樂的上帝面前。 之後,會長與輔禮啓應詩篇四十三篇。 但,在追思彌撒與苦難期內彌撒之中,則不念這一詩篇,只念對經。 詩篇四十三篇 啟:求上帝在不仁不義的百姓中,為我伸冤,拯救我脫離奸詐邪惡的人。 應:上帝是護庇我的,為甚麼丟棄我,為什麼叫我受仇敵的淩虐,常常悲哀。 啟:願主發出榮光,發出真理,引導我到主的聖山,到主的居所。 應:我就到上帝的壇邊,到叫我快樂的上帝面前來,彈琴頌揚我主上帝。 啟:我心為什麼鬱悶,為甚麼煩躁。 應:應該盼望上帝,因為主還是面向我,拯救我,我就頌揚主。 啟:但願榮耀歸於聖父、聖子、聖靈, 應:起初怎樣,現在以及永遠,也是怎樣,世世無盡,阿們。 之後,在每一臺彌撒之中,即便不念詩篇四十三篇,會長都應再次念對經: 啟:我要進到上帝的祭壇。 應:進到使我喜樂的上帝面前。 會長畫十字聖號,念: 啟:我們得幫助✠是在乎主的聖名。 應:就是創造天地的上帝。 悔罪與解罪 會長合掌於胸前,深深鞠躬,念以下懺悔文: 我向全能的上帝,終身童貞榮福馬利亞,真福天使長米迦勒,真福施洗約翰,神聖的使徒彼得和保羅,所有聖徒,以及你們、我的弟兄們,承認我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重重犯了罪,(三次捶胸)我的罪、我的罪、我的重罪。為此,懇求終身童貞榮福馬利亞,真福天使長米迦勒,真福施洗約翰,神聖的使徒彼得和保羅,所有聖徒,以及你們、我的弟兄們,為我祈求主,我們的上帝。 輔禮答: 願全能的主憐憫你,赦免你的罪過,並引導你進入永生。 應:阿們。 之後,輔禮誦念懺悔文: 我向全能的上帝,終身童貞榮福馬利亞,真福天使長米迦勒,真福施洗約翰,神聖的使徒彼得和保羅,所有聖徒,以及你、神父,承認我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重重犯了罪,(三次捶胸)我的罪、我的罪、我的重罪。為此,懇求終身童貞榮福馬利亞,真福天使長米迦勒,真福施洗約翰,神聖的使徒彼得和保羅,所有聖徒,以及你、神父,為我祈求主,我們的上帝。 之後,會長合掌於胸前,誦念解罪文: 啟:願全能的主憐憫你們,赦免你們的罪過,並引導你們進入永生。 應:阿們。 會長畫十字聖號,誦念: 啟:願全能和慈悲的主,✠消除、赦免我們的罪,引導我們進入永生。 應:阿們。 會長鞠躬,繼續誦念: 啟:求主奮興我們。 應:這樣主的子民就都靠主歡樂。 啟:求主憐憫我們。 應:求主拯救我們。 啟:求主垂聽我們的禱告。 應:願我們的呼聲達到主前。 會長伸開雙手,高聲誦念: 啟:願主與你們同在。 應:願主與你的心靈同在。 啟:我們要禱告: 會長接誦念主禱文(不念亦可):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父的名為聖。願父的國降臨。願父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日用的糧食,求父今天賜給我們。又求饒恕我們的罪,如同我們饒恕得罪我們的人。保佑我們不遇試探,拯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都是父的,永世無盡。阿們。 之後,誦念求潔心禱文 求潔心禱文 無所不能的上帝,凡人的心,在主面前,無有不顯出來的。心裏所羨慕的,主都知道,心裏所隱藏的,也都不能瞞主。求主賜聖靈感化我們,叫我們心清意潔,盡心愛主,恭敬歸榮耀與主的聖名,這都是靠著我主耶穌基督。 阿們。 之後,會長合掌於胸前,宣讀律法的總綱: 律法的總綱 又須聽我主耶穌基督的話說:你當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上帝。這是第一最大的誡命。其次愛人如己,也是這樣。這兩條是律法和先知書的大綱目。 會長亦可不宣讀律法的總綱,代之以宣讀十誡: 十誡 斜體部分可不誦念。 ...

May 17, 2024

10月13日 聖愛德華

10月13日 聖愛德華 國王、精修者,半復式 史稱「懺悔者國王」聖愛德華,是殉道聖王愛德華的孫子,生於1004年,為逃避丹麥人的毒手,他的少年時期在諾曼底的宮中過著流亡的生活。經遙了長期的政治擾亂,由於民衆的推戴和要求,登了英國的王位。在位二十餘年,善政極多,人民安居樂業,大有升平的氣象。他的施政,以人民的幸福為前提:減輕賦稅,救濟貧人,資助教會,設立修院,修理及美化西敏寺的大堂,繁榮和發展在英的本篤會事業。他是心平氣和的元首:寧願放棄王位,不輕易使一人流血。他所公佈的愛德華法典,成為英國民權的基礎。他生平所操修虔誠、慈愛、公正、溫良諸德,無不深入優境,而為通國臣民的模範。公元1066年1月5日、他擺脫現世的暫榮而分享在天永久的王位。 除了祝文,其他經文取自「通用彌撒(十四)一位非主教精修者」。 祝文 上帝曾賜給蒙福的精修者和君王愛德華永遠的榮耀,我們在地上尊崇他,求主叫我們將來在天上與他一同做王。這都是靠…… 返回「安立甘彌撒經」

May 17, 2024

10月15日 聖德蘭

10月15日 聖德蘭 童貞女,複式 1515年,德蘭出生於西班牙的亞維拉省的貴族家庭。七歲的時候,曾設法前往非洲,欲為主捨生而成殉道的烈女。嗣後,在家圃中建立篷屋深居簡出,習練苦修的生活。十六歲時,在本城奧古斯丁修會的修院內居住了十八個月,因此發了終身修道的志願。公元1534年,她在加爾默羅會發了聖願。在她起初二十年修會生活的過程中,她努力喜愛祈禱。但同時對於無謂的閒談與世俗的遊玩,也感到興趣。1562年,聖女鑒於會規的廢弛,便決意從事於革新的運動,先後凡二十年之久,她慘淡經營奔走擘劃,在西班牙各地立了不少革新的女修院,同時又協助了十字聖約翰完成了改革男修院的偉大工作。總之,聖女以任勞任怨與堅持不拔的精神,她的吸引力之強和辦事的幹練,真可謂一位不世出的女英雄。在她所編的靈脩生活的各書中,我們可看到她的深邃學識和著作的天才,以及導人於超性途徑上的經騐;她在聖教的聖人中享有特殊的地位,被聖教會尊崇為聖師。公元1582年10月4日,聖女在神魂超拔中與世長辭而即歸基督的懷中。第二天,額我略曆正式採用,一切日期都延後十天。聖女去世的日子,依新曆推算,應為10月15日。 除了祝文,其他經文取自「通用彌撒(十九)一位童貞女」。 祝文 上帝,我們的救主啊,求祢垂聽我們的祈禱,使我們既歡欣慶祝祢的童貞聖特蕾莎的瞻禮,也能以她神妙的道理作我們食糧。這都是靠着…… 返回「安立甘彌撒經」

May 17, 2024